中国易学艺术研究院消息:五千年来,世人都过冬至节,却不知冬至是个什么节日。冬至——是“天”的生日。
黄帝纪元4715年11月初5,就是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——冬至。本篇拨中国文化遗音,奏冬至天籁之弦,演中国成为中国之实。
西元2017年12月22日,即黄帝纪元4715年11月初5,伏羲纪元7725年正月甲子日,天皇纪元约500万年正月初“一”(天正月天正日);黄帝建子,神农建丑,伏羲建寅,天皇建一,即冬至——一个在有时间和空间以来,第一个建立的节日。
最初节日是时间和空间的“刻度尺”,这个刻度尺是现代意思的“节日”。造化之后印刻为记住一些不能遗忘的日子,后来的这个“记住”目的在联通、接通、沟通,再到后来演变成了“纪念”,尚有沟通、防范、禁忌、恭贺、规律等意,延续至今就退化成了不知所谓的民俗。
“天”的属性构架,约十六个字“生长收藏、成住坏灭、天圆地方、经纬纲纪”。在此基本属性下天道演绎了春夏秋冬,这是生长收藏的再设计。这个“再设计”在天为“规律”,在人为“规矩”。“天”的物理显性为天圆地方。在人文为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”,男持矩行“方正之道”,女持规,行“圆融之道”。“天”的冬至是圆点不能被设计,而只能被围绕。冬至一阳来复,这一阳是先天一气。冬至——是天的生日。
二十四节气是九大天体配合北斗七星运作的结果,围绕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,展开二十四节气。斗柄指北,天下皆冬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运行至黄经270°冬至。夏至一阴生一直到冬至,太阳放射到地球的“阳”逐渐被吸收至地心,到“冬至”开始一阳来复,从地心放射到高空和其他星球,地球上则夏天井水凉,冬天井是温,节气循环往复。夏尽秋分日,春生冬至时,冬至是春的萌动。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行南至(极点),日短之至(极点),日影长之至(极点),阴极之至,阳气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这个节日全在一个“至”字,所以这个节日在远古真正的名字叫——“至节”。
至节,这个“至”与宇宙最初的“至”是一脉,无极走向太极的那个点就是这个“至”,这个“至”化生了宇宙万相。约理解为物理界解释宇宙大爆炸的原力。也就是说冬至是不能够被设计,只能被围绕的一个节点。在远古时代,这个节日是真正的“春节、过年”,后世和平时期也曾经捡起过这个记忆,《清嘉录》曰“冬至大如年”,尤其在唐宋时期,全国要专门放七天大假的,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假期。天的生日即是冬至一阳生,阴阳互易、阴阳交割、万物亡寂、生机禁闭,是天道的属性,是它自身的“文化”。阴阳交割的临界点就是道本身,这就是天道文化的内涵,也是所谓国学的涵义之一。
天朝华夏五千年,炎、黄、尧、舜、禹、殷、周、秦、汉,一直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,相当于今天的春节,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,先民们把“冬至”视为一年岁首。炎黄至明清冬至日,全国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会举行重大的迎岁盛典,这些盛典多为国之大典,类似于今天的国庆大阅兵+春节联欢晚会。尧、舜、禹、殷、周时有专门的国家科学院及院士,持续观测鸟、火、虚、昴四颗恒星的物理恒定,鉴定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的权威存在,周朝时则主要是以周公为领导,沿用传统“土圭测景”的方法,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,还被载入了古籍。“土圭测景”是羲皇氏等一干人留下的科学方法,这种方法简约而不简单。周公代表国家“测土深,正日影,求地中,验四时,定天保,依天室”,并用土圭法测得“日影”最长的一天,冬至,为新年。周代重要文献,《周礼》记载冬至为年,“祀昊天上帝于圜丘”说的冬至时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 。《易》曰: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。那时的闭关,与当代宗教和行者的闭关,有本质的区别,这是后人再也不会知道的秘密。《三礼义宗》):冬至日,祭天于圜丘,玉用苍壁,牲用玉色,乐用夹锺为宫乐,作六变。
天皇到炎黄到周秦,天的生日——冬至作岁首不变,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新年”、“冠岁”、“春节”,拜年、贺岁、贺冬三宗合一,是三才合一、天人合一的天道节日。汉代早期“冬至”作岁首依然未变,只是没有大假,一般只有小假三天,君不听政、商旅停业、部队休息、边塞闭关。《汉书》残留着上古的遗痕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”。到汉武帝时,他为了彻底在民间、政府贯彻儒学,采用了他自己都不懂的“太初历”把正月和冬至分开,变成了一个“冬至节”,开始演变成了“小年”的叫法,拜岁和贺冬开始有了不是很明显的分别。但这个小小的改变却彻底的改变了中国文化,后世政治人文几乎彻底偏离了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的天道文明,生生的撕碎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华夏根基,整个华夏开始背离了天道文明的轨迹。那时对冬至前一日还有“添岁”或“亚岁”的叫法,这两个词的意思是说“年”还没过完,但已经长了一岁,这说明国家规定上虽然变了,但民间在习惯上还是默认是过年。那个时候的“冬至”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年,一个是西元“新年”,一个是中国“新年”,为了区分后者多叫春节、新春。到了后汉人逐渐成为“进酒肴,及渴贺君师耆老,如正旦。”,大概是说节日气氛如同过年。到了现代人,则研究为“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”。国学任重道远。
到了唐宋,开始恢复了七天大假,单位要举行祝贺仪式,单位还每年都发专门的新衣服作为福利,人们都在冬至穿新装。同时恢复了冬至祭天祭祖,天子依然率三公九卿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及在国家特定的天坛祭天,祭天时要下跪12次,叩头108个,第二天还要在大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;黎民百姓则向长辈门行磕头大礼。或许新中国也有那么一天会例行放假吧,七天?春节再来七天?有一天国人自然给长辈磕头而没有尴尬的感觉。后世元明清相对沿袭古俗,《景物略》:百官贺冬毕,吉服三日,具红笺互拜,朱衣交于衢,一如元旦。《时纪胜》:长至......国大典。辛亥革命后也将冬至定为重大节日。时至今日冬至已经变异和淡化,仍有依稀的关于气候预测、饮食风俗、养生名堂、祭天祭祖、地方习惯残存在民间。
在民间,关于气候,每个地方都流传诸多预测气候的谚语,根据冬至的冷、暖、云、雾、阴、晴、风、霜、雨、雪,预测之后不同时间段的气候,使用的科学方法论是长期观察法,都是世世代代科学实验的结果。这种观察法,也可以叫“全息观察”法,这种全息关系是一种“对立统一的全息”,当代人喜欢谈“全息”,但这个基本全息组件都不知道的。冬至的气候“对立统一全息”未来气候。如,不同区域的观察结果:晴冬至,年必雨。冬至晴,春节阴。冬至晴,明年阴雨多。冬至晴,新年雨﹔冬至雨,新年晴。冬至冷,春节暖﹔冬至暖,春节冷。冬至不冷,夏至不熱。冬至西北风,來年干一春。冬至强北风,注意防霜冻。冬至下场雪,夏至水满江。冬至西南百日阴,半晴半雨到清明。古代人甚至根据冬至气候来预测物价,及人与国的运气健康、风调雨顺、旦祸福夕,是河图洛书的应用,这二书没那么复杂。
天的生日之际,以饮食纵横寰宇的中国人,民间演绎出很多吃法,最具代表性的是馄饨和饺子。小时候心理总犯嘀咕:混沌和饺子有啥区别,不是一会事嘛。事实证明小孩子的超感觉很多是正确的,而不是可笑的。这混沌和饺子其实是一回事,简单说就是饺子和馄饨是一个名字,饺子是从混沌发展出来的.....噢.....好难解释的感觉^V^。远古时用面皮做的不同款式的馄饨(饺子),被命名成了一些新的叫法“九鼎馄饨”“月牙馄饨”,后世如唐朝等又叫饺子为“偃月馄饨”,宋代叫“角子”,明清至今对面皮包裹的“混沌”多默认为“饺子”,有的地方叫抄手,有的又叫水饺。一个用面粉,一个用面皮,一个从冬至在人间被建立就印刻上“馄饨”的名字,一个在圣人济世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名字。《伤寒杂病论》张仲景,曾用羊肉兑上白广椒、当归、茴香、肉桂等中药,下锅煮熟后捞出羊肉,加上葱、姜、蒜、萝卜等剁碎,撒上油、盐、辣椒或糊椒面,用面片包成“馄饨/饺子”,煮熟趁热吃下后浑身大汗,帮助人们驱寒气、治伤寒、疗冻疮。
混沌等于饺子,饺子等于馄饨。冬至进补,来年打虎。为什么要在“天”的生日这天吃馄饨?因为天的本体名曰“混沌”,混沌为一切父一切母,“馄饨”与“混沌”谐音,馄饨等于混沌。圣人为了将这个记忆隐藏在民间,通过吃馄饨隐义打破混沌,开辟天地,剔除蒙昧,走向光明。馄饨就是元始天尊,元始天尊就是混沌未分,道气未显的第一“天”。古言: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,颇似天地混沌之象,故于冬至日食之。天初制“冬至”,故,华夏家家户户于“至节”吃馄饨/饺子,不忘吾本天子,不忘吾乃天生,不忘吾乃天朝,不忘家的荣光,不忘回家的路。具着这个明明造物的爱意,娲皇氏、祝融氏、共工氏......文人雅士、三教九流、达官显贵都曾经留下过很多关于冬至美食的美丽故事,滋养着着一代又一代的“天下人”,提醒着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的天朝子民。
“天”的生日在中国的美学世界,有很多美学表达。在文化界以九九消寒图、九体对联为代表。九九消寒图上有繁体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”九字,每字九划,共九九八十一划,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,则为红;阴则为蓝;雨则为绿;风则为黄;落雪填白,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;“雅图”则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,每枝九朵,一枝对应一九,一朵对应一天,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,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。九体对联,每联九字,每字九划,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,是真正意义的迎春联、真正的天候预报。冬至三候浓缩于此,一候阳至,二候阳初生,三候阳升。文人更高级的玩法是音乐,根据“十二律”,把苇膜烧成灰,放在律管中,存于密室内,根据音律颤动后灰的状况来测定九九气候。在人民群众的美学世界,最出名、最具影响力的则是九九歌,人们依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描述和概括,编成谣谚,流传于坊间地头,真实、生动、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、物候变化状况。华夏各地气候不一,“九九歌”的内容也略不同。我们那里的数九歌感觉最朗朗上口:一九二九怀中插手;三九四九冻死猪狗;五九六九隔河插柳;七九六十三,皮袍子脱给狗穿;九九八十一,庄稼老二田中立。
九九归一,数尽花开,春江水暖,莺飞燕舞。为什么要数“九”?而不数一、二、三?华夏古来传承以九为尊,因为九“至阳”之数、至大之数、造物之数。“天”阳长阴消,暖来寒去,“至阳之数”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,累至九次已到了头,一阳来复,冬去春来。造化总制数之一108,等于12个9。冬至一阳来复,108是一个周天的运作,以北极星为总纲,北斗星为用纲的体制循环;是天历的规,天体的律。在中国文化是天罡地煞的和,是周天星斗运转之数,一个周天:1元12会24星宿36天罡72地煞108周天。在伊斯兰教,108指的是真主。在佛教,108颗念珠代表108种烦恼,每颗珠子都是洗心的法器。在修行人的世界则是“冬季一阳来复始,霹雳一声震动天”之后的复数。......。
重大节日,中国美学,美食是不能缺席的,九九之日,养生之时。冬至期间是阴阳互易、交割、消长之“至”点,人体极易受寒、流感、生病,首先须防寒、吃混沌、喝热汤、避寒风、避冷水、避生冷饮食。特别是长者,冬至期间发病率会激增,务必在此期间大养护,来年必生龙活虎的广场舞。
其次养生养心,以静为主,运动少量出汗,工作勿过度劳累;养心要静神少虑,避免思考多、情绪多、话多,常在冬日的暖阳里闭上你晶莹剔透的双眼阳光浴、微微低头有事没事打个盹、睡前泡泡脚、休闲时去艾个灸什么的。
再其次就是九九天的大作业——“补”。三九补一冬,明年红通通。滋阴潜阳,药补不如食补。那美食怎么个吃,菜是优雅的吃法?中医温补上建议都用肉类配枸杞、马蹄等炖煮,但我并不倡导大家吃肉,原因并非我是素食主义,科学原理是冬主燥,在人体就是“火”,吃肉容易上火,但是一般人实在做不到无肉不欢,选用骨头就好了,事实上人间最美的味道是味觉系统修复后,一杯白开水里品出的千百种滋味。滋阴益肾、填精补髓选用:坚果、木耳、黑枣、芝麻、黑豆等食材。平补则选择温寒适中不伤脾胃的莲子、芡实、苡仁、赤豆、大枣、燕窝、银耳等食材。总之多吃维生素、纤维素类,慢慢吃饭,少量多餐。人生,唯美食不可辜负,但不要贪杯哦,不然来年减肥又成了你的大工程。
先民在冬至期间养生养心的方法很简单,没有太多美食上的考究。他们通常是闭关,放下万缘、放下万事,静坐、静养、或入定,很简单的方式。易经《象》曰: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。先民闭关只与天道合体而闭,双手合十先民有三种合法,和后世宗教演化的闭白关、黑关、红关不同,让我们同天下的闭关师一道推动先民之学,天人合一的二阶段就是三闭合一。冬至为复卦,震下坤上,阴气收敛至极,阳气复归最内,复卦阴消尽而子时一阳来复,归根入静,静曰复命。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家闭关一日或三日、七日,闭关养静,蓄阳,复归。闭关期间少动,观静,养静,多睡,多清净,多呆若母鸡;不语、不想、不念、多观、多照、多让观自在出来。潜龙勿用之时,忌妄动思虑、妄动身心伤精、伤肾气、耗元气。愿你拥有健康,正确的生命,祝大家“至节快乐,生日快乐”。
“至节”一阳来复,天之生日,预示着下一个春天的喧哗,又一个轮回的绽放,曾几何时智慧、勤劳、善良的中国人都通过“至节”来庆祝新年、恭候新春、铭记造化,新年里举国祭祖、全家团圆、邻里互贺,同祝我们老“天”爷的生日。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,我们有!!!我们遗忘了、失忆了、失落了,只有我们在哭诉时才会不自知的喊出他——“我的老天爷啊”,如各类场景“妈”字出口一样自然。他,是所有生命的圣父,他,至微至慈至幽至玹,在圣诞节——来临之际,请允许东方与西方的圣诞节合一,让我们年轻人同时为他们狂欢吧,我们缺他一个圣诞夜,已,太久,太久,太久。
我想在中国的美学世界写下一首歌,终有一天,这首歌的旋律能用最美的童音飘荡在这片美丽的天空,后世东西方圣诞节合一共享这天道光辉时,这首歌能够为坊间所传唱,若再有一轮回者在这个空间或不同空间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天道文化,他配的音律会有多一个选择,因此让悦我们耳的《铃儿响叮当》变得更加动听、丰富、圆满。来来来,取我盆、钵、碗、筷.....:
《天之生日》
一阳复始,天之生日。
冬至冬至,天籁又至。
一弦奏起,天之生日。
冬至冬至,元音又至。
生长收藏,圆方矩规。
元亨利贞,天道将至。
大地默默,苍穹寂寂。
万物翘首,四时将至。
天之生日,天之生日。
九九归一,花香蝶至。
天之生日,天之生日。
天人合一,花香蝶至。
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洋河路9号B幢9-2
电话:010-51669711 023-67755083 邮箱:yxyshhh@163.com |
本站内容为重庆吉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向吉来先生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,否则,追究法律责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