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3-67755083
易艺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-> 易艺资讯 -> 易艺资讯
【二十四节气|夏至】夏至一阴生
关键词:夏至 阴生   来源:北师大民俗学   发布时间:2017-06-21

       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。


       6月21日


       二十四节气中,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四个。早在先民用土圭测日的时候,人们就发现一年之中有一天日影最长,即夏至;有一天日影最短,即冬至。关于夏至,《尚书·尧典》有“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”,《礼记·月令》中亦有“是月也,日长至,阴阳争,死生分。”


       夏至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。对于北半球居民而言,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、夜晚最短的一天,是太阳最不吝惜自己的光和热的一天,是酷暑生活即将拉开帷幕的一天,也是中国人观念里阳气盛极将衰的一天。夏至之后,昼渐短、夜渐长,每过一日,白天便要让出1分20秒给夜晚,直至秋分,方得平衡。


       物候农事


       夏至是阴阳转换的时间点,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这样描述夏至物候,“一候鹿角解,二候蜩始鸣,三候半夏生”。鹿与麋属同科,由于鹿是山兽,角向前生长,而麋是泽兽,角向后生长,所以古人认为鹿属阳而麋属阴。夏至阴气渐长,阳气始衰。所以象征着阳的鹿角上的粗糙表皮开始脱落,而麋角的脱落则要等到冬至;雄性的蝉因为感受到阴阳的流转所以不停地鸣叫;喜阴的半夏则在水泽边开始出苗。


       在唐代小说家段成式的笔下,就连常年冷冰冰的猫鼻子,到了夏至这一天,都会短暂地暖起来。“其鼻端常冷,唯夏至一日暖。(《酉阳杂俎》)”

 


       夏至在农历五月初至五月半之间,人们习惯将夏至到小暑之间的十五天分为三时,其中头时三日,中时五日,末时七日。在此期间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日照时间长,植物生长速度快,田间地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农作物的需水量也相应增加,降水量的多少对此时的农业生产来说意义重大。因此民间有许多关于夏至雨水的谚语,如“夏至一场雨,一滴值千金”、“夏至无雨、囤里无米”、“夏至水满塘,秋季稻满仓”等。


       夏至的雨不下不行,但下得太大也不行,人们既害怕没有雨水影响作物灌浆,又担心雨水太多,泡坏作物根茎,还忧虑此时多雷雨,日后会大热大旱不利作物生长,所以民间又有“夏至有雷,六月旱;夏至逢雨,三伏热”的说法。靠天吃饭的农人为了夏至时节雨水的多寡,真是操碎了心。民间剪纸中的扫天婆和扫晴娘,多少能从巫术层面,化解人们的这种焦虑。

 

       伴随农作物一起疯狂生长的,还有并不讨人喜欢的田间杂草,民谚说“夏至农田草,胜如毒蛟蛟”,“夏至不锄根边草,如同养下毒蛇咬。”为了保证农作物获取足够的阳光和养分,农人要顶住烈日,及时除草除虫,施肥灌溉。中耕锄地也是此时重要的农事活动,“夏至伏天到,中耕很重要;伏里锄一遍,赛过水浇园。”


       伏天养生


       “三伏”和“三九”作为一年之中最热和最冷的两段时间,常被人们一起提起,如人们常说的“夏练三伏、冬练三九”等,但这两者的计算方式却不相同。“三九”是从冬至算起的,每九天为一周期,第三个九天周期即为“三九”,所以“三九”只有九天。而“三伏”则分为三个阶段,持续的时间也长得多。

 

       古人认为,四季的轮转与五行相生相克间存有联系。夏季阳气旺,五行属火,火最怕金,遇金则伏,所以要从属金的庚日开始数伏。伏日要杀狗以驱除暑气,助力秋气。


       在敦煌出土的汉简中有多篇当时的历谱,均记录了三伏的日期:初伏为夏至后的第三或第四个庚日,后伏在立秋后的初庚或第二庚。汉魏时期,统一归整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后伏,统称为三伏(《阴阳书》)。其中头伏十天,后伏十天,中伏的时间长短并不固定,有的年份长一些,有的年份短一些。

 

       夏至是阳气最旺、阳盛于外的时节。天气炎热,气压低,湿度大,人体多倦乏。所以夏至时节人们的生活起居也要顺应这种天时变化,方能养生。俗话说“热天睡好觉,胜吃西洋参。”夏至时节宜晚睡早起,起床后可散步、打拳,适度晨练,以顺应清晨阳气的生长。午间应睡午觉,以补足精神,但不能睡太久,一小时为宜。夏季脾胃易虚弱,所以此时的饮食宜清淡,忌油腻。天气热的时候人们喜食冰冷食物,但从养生角度而言,食用冷饮瓜果凉菜,也不能过凉过多,适可而止。宜多喝温水,适当进食略咸略酸的食物,以补充因流汗丧失的水分和矿物质。


640.jpg

       仲夏习俗


     《周礼·春官》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以夏日至,致地示物鬽”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亦记载“夏至日,祭地,皆用乐舞。”在中国传统观念里,天代表阳,地代表阴。冬至过后,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生长,所以天子要于南郊圜丘祭天以扶助阳气;而夏至过后阴气生长,则要在北郊方泽祀地以助阴气。

仲夏时节,万物生长。夏至过后,阴阳的势力对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阴气缓慢滋生。而在老百姓心中,阴气总归是不好的,所以人们会用特别的习俗来应对这种变化。在汉代,夏至是一个无法庆贺的日子,因为“夏至阴气起,君道衰,故不贺。(蔡邕《独断》)”,阴气的滋生往往意味着鬼魅力量的增长,所以人们要用五色桃木印或新织绢布条装饰门户,或用五彩帛点缀衣襟,来避各种灾祸。

 

       中国人喜欢吃,讲究吃。不同的节令有不同的应景食物。江浙地区夏至要吃馄饨,有“夏至馄饨冬至团,四季安康人团圆”的说法。而北方地区夏至时分最不能少的就是一碗面,民间也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说法。冬至必吃的是热腾腾的饺子,夏至则要食用面条,而且一定是用冷水拔凉、酸爽可口的凉面条。北京人夏至好吃爽口的炸酱面,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说法。过了夏至,白日渐短,所以也有“吃了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谚语。


       夏至时节吃面条,这与夏至前后恰逢新麦成熟有关,多少有品尝时新的意味。有的地区则直接吃上了新鲜的麦粒,山东福山等地夏至时会炒、煮新麦麦粒,供家人食用。“夏至荐麦,以青麦炒半熟磨成条,名曰碾转。(《福山县志》)”河北衡水、江苏无锡等地夏至日清晨则要喝清淡的麦粥。

 

       广东地区夏至还有吃荔枝和狗肉的习俗。荔枝是夏至时鲜水果,“夏至荔熟,人争啖之。(《从化县新志》)”。狗肉性热,本不宜在夏季食用。但人们相信在夏至这一天适当地吃些狗肉,能够驱邪逐疫,民间有“吃了夏至狗,西风绕道走”的说法,地方志中也有类似记载,“夏至日,掰荔荐祖考,磔犬以避阴气。(《韶州府志》)”


       夏季天气炎热,人易消瘦。所以人们也有在立夏或夏至称重的习俗,一方面祈愿能维持体重,另一方面待秋季再按数进补。《诸暨县志》中就有这样的记录,“暨俗于夏至或立夏日必称人轻重,以消灾疬。”《金陵岁时记》中亦有“是日,人家必权量老幼身体之轻重。”的说法。


       作为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,冬至和夏至曾经是一年中让人无法忽视的时间节点,冬夏两季的习俗几乎都集中在冬至、夏至。


       汉魏之后,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端午节从历史走来,后来居上,竟将夏至的节日习俗逐步吸纳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。晋周处《风土记》中尚有“俗重五日,与夏至同”的说法,到南朝时期,与屈原传说携手并进的端午节就已取代夏至,成为整个夏季最重要的节日。翻看汉魏之后的地方志书、民俗典籍,能看到夏至依依不舍、渐渐隐去的身影。至清末民初,各地岁时节日记载中,冬至尚存,夏至几不可寻。

 

       从阴阳流转、追求和谐平衡的自然时间节点,到弘扬民族精神的人文节日,这对夏至来说,并不是结束,而是一次更有力的升华。


扫描访问手机站
扫描关注公众号
023-67755083
COPYRIGHT © 2021 重庆吉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1006164号-1
网站制作博乐虎
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洋河路9号B幢9-2
电话:010-51669711  023-67755083
邮箱:yxyshhh@163.com
本站内容为重庆吉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向吉来先生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,否则,追究法律责任。